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农业保险成为《意见》关注的重要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在产品、服务和模式上积极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
险企“发力”农业保险
关于《意见》提出的“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中国人保财险农村保险事业部/保险扶贫事业部负责人张海军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2018年人保财险在农险领域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在于牢牢把握了“扩面、增品、提标”的总基调,全面发力。
在扩面方面,2018年人保财险种植险承保面积同比增长14.8%,养殖险承保数量同比增长222.5%,森林险承保面积同比增长3.5%,承保覆盖面大幅提升。在增品方面,人保财险特色农险和价格、收入、气象指数等创新型农险在全国由点及面、全面“开花”,特色农险和创新性险种占比超过30%。在提标方面,2018年小麦、玉米、水稻、棉花、马铃薯、花生、油菜、甘蔗等8个中央险种保额有明显提升。
“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紧密围绕‘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险保费补贴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向高保障、高质量、高效能发展阶段转变。”张海军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适度加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将地区量大面广、农户需求强烈、事关农民增收、地方支柱性农畜品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推动农险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升级,在风险责任上从保产量损失向保收入升级。三是适度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粮食(生猪)主产区、净调出区的保费补贴标准,相应降低市县保费配套补贴,在普惠共享、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讲求效率,保护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同时,针对《意见》明确提出的“三大粮食作物试点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张海军介绍,目前人保财险积极探索高保障和收入农业保险试点,如在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开展粮食作物政策性加商业性补充保险,鼓励大户购买更高程度的农业保险,同时各地均积极争取地方财政“以奖代补”,开展地方特色农业收入保险试点。
太保相关负责人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2018年太保农险保费规模迅速增长,其中大灾保险试点已覆盖了22%的主粮大县;“保险+期货”创新试点实现了快速发展,在12个省/市/自治区落地;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也按照各地政府要求积极推进,目前已在湖北、山东实现了突破。
农险发展迎政策“利好”
对于农险未来的发展前景,太保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公司将积极开展“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创新产品、适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灾/补充创新产品、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为主要标的的气象指数保险创新产品,推进完全成本/产量/收入保险研究和试点以及“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县、贫困区域的扶贫、防贫产品创新开发等。“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险发展的政策机遇空前。”张海军表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性农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国家财政将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并增加对农险的保费补贴支持力度。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商业性农险打开局面创造了机会。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走产业融合之路,农业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保险的支持,这要求在巩固政策性农险“存量”基础上,激发激活商业性农险的“增量”,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保险服务。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可进一步促进农险转型升级。“国家在6省24县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将推动农业保险从保障生产风险向保障市场风险转型升级。”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为扶贫保险发展提供了突破口。张海军认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可以针对建档立卡户,通过农业保险将扶贫产业损失、农民收入损失保起来,帮助农户实现可持续的稳定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