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由河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养猪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创新团队、石家庄市养猪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冀之行’猪场技术服务”公益活动走进石家庄市开展专题调研。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闫恒普、石家庄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王景顺、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跃飞等服务团队,深入当地生猪养殖企业,通过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形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与政策解读服务,助力解决生产难题。
本次座谈会上,天津农垦康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原种猪场、河北美丹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永诚育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平山县山顶畜禽育种中心、行唐县红隆养殖场、河北鹏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本农业开发河北有限公司、石家庄藁城区兰天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结合各自实际,详细介绍了养殖场当前的养殖规模、技术应用、产能效益等现状,并提出了关于政策扶持、技术升级、模式转型等未来发展中的诸多困惑。针对企业代表们提出的痛点难点问题,与会专家逐一回应,现场给出了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同时,专家们还围绕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明晰发展方向、规避经营风险提供了专业指导。
会上,闫恒普主任指出,当前养猪业正经历两大深刻变革:一方面,非洲猪瘟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防疫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给行业带来持续压力;另一方面,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根本性调整,规模化养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主流。据相关调查,河北生猪及猪肉价格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基本与全国均价持平。而邻近的山东猪价偏低,这与其独特的产业条件密不可分——以临沂地区为例,当地堪称生猪流通的“集散地”,无论大小生猪都能快速成交,加上饲料供应充足、基础产能扎实,形成了独特的放养模式和流通优势,这些条件是山东猪价具备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反观河北省,生猪消费以本地市场为主,产业结构中中小型养殖户占比仍较高,在流通效率和规模化优势上还有提升空间。
王景顺会长强调,至今,生产恢复总体平稳,但非洲猪瘟防控仍面临新挑战,一旦发生感染,处置难度明显加大。当前防控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筑牢自身安全防线,二是强化日常基础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才能保障产业稳定发展。关于行业趋势,大家普遍认为,规模化猪场将逐步向高品质生产转型。从成本端看,目前豆粕价格回落,成本可控,“增效降本”成为核心任务。具体而言,需通过推行批次化生产、提高母猪利用率、减少生产天数等举措,切实做好成本控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冀之行”猪场技术服务(石家庄站),通过政企场深度对接,全面梳理了石家庄地区生猪产业在防疫防控、结构转型、种猪引种等方面的现状与痛点。与会者聚焦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产业规模化转型、蓝耳病“双阴”防控难点、种猪引种结构短板等核心问题。下一步,调研团队将持续深入养殖一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常态化的答疑解惑与优质技术服务,切实助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推动区域生猪产业稳健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