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由河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养猪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创新团队共同发起的“‘冀之行’猪场技术服务”公益活动走进滦州市开展调研活动。
唐山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玉新、种业管理科科长王宇、滦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占林等领导出席会议。
张玉新站长作总结时强调,疫病防控需兼顾不同养殖主体特点,通过科学举措将风险降到最低,具体可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消毒灭源要结合季节特点针对性开展。小猪场重点强化生物管控措施,筑牢基础防线;大猪场则需在精细化管理上深耕,从细节处优化操作流程。二是要加强检测工作。充分整合三方检测机构的专业资源、疫控中心的权威数据及上游企业的技术支持,构建多层次检测网络。通过对生猪健康、养殖环境、投入品等进行定期检测,为疫病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滦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占林致欢迎词,介绍了滦州市的生猪产业现状。近年来,滦州市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模式持续创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保障肉类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包括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希望各位专家能结合行业动态与本地实际,提供宝贵意见和支持。
参加此次调研活动的专家有: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闫恒普、副主任委员张恒、秘书长王跃飞,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创新团队生物安全与减抗增效岗岗位专家马增军教授、产业经济岗岗位专家路剑教授、高效繁殖岗岗位专家李俊杰教授、疾病防控岗岗位专家左玉柱教授、冀东综合试验推广站王建涛站长等一行,与会领导专家与猪企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围绕现今生猪前沿技术、适合滦州市的模式与技术、猪场养殖管理运营及发展需注意的主要问题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座谈交流中,滦州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天津康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益好农养殖公司、滦县宗喜现代农牧有限公司、联盛养殖场、田永宏猪场、田永宾猪场、董学东猪场、爱雨养殖场、为将养殖场、山沟子农业公司、昌黎鑫光合件社、昌黎路建家庭农场等企业代表,结合各自实际,介绍了养殖场的投资规模、设计存栏、养殖品种、近3年出栏量及盈利状况等情况,同时提出现阶段遇到的疫情防控压力大、采购猪苗质量参差不齐、冬季取暖成本高且效果难保障、黑猪养殖品种选择与改良困难等问题。
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养殖场户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和指导,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提供了清晰思路。
闫恒普主任强调,在疫病防控方面需客观看待当前形势: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常态化防控阶段,且呈现向好趋势,影响力逐渐下降、缓和,生猪成活率逐步提高。防控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严防病毒传入,二是一旦传入要能快速隔断并处置,做到“短平快”。同时闫恒普主任建议滦州养殖户转型模式:“当前的地区环境下不宜自繁自养,优先选择直接育肥或与大型企业合作放养,缩短养殖周期以减少疫病风险”。
马增军教授从生物安全角度探讨了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中小规模猪场尤其是小散户,难以像大规模猪场那样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在人财物配备上也存在差距。对此他提出几个建议:一是降低饲养密度,稀疏环境可减缓疫情传播;二是调整饲养方式,尝试分散放养,利用阳光干燥环境抑毒;三是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尤其要注重消毒前的清洁工作。
路剑教授则从产业经济角度分析了中国生猪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行业已提前进入微利期,转型升级基本完成。他提出,未来生猪产业将趋向友好型生态和产业链思维发展,鼓励中小规模养殖户通过加入合作社等方式实现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销售,从而融入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李俊杰教授分析了当地养殖群体的特点,大部分以育肥为主。他表示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出栏量500头左右的家庭农场群体,明确支持这类主体稳定存续。中小规模猪场可根据土地的接纳量来确定养殖规模,这是国家希望形成的良性循环模式。对于中小规模猪场而言,推行三周批次化生产相对容易操作且便于执行。
左玉柱教授着重强调了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执行力对疫病防控措施落实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大型猪场还是小型猪场,都需要深入分析防控措施未落实到位的根源,是技术层面存在不足,还是防控意识薄弱,亦或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他特别强调,大型企业要主动寻找与自身无关联的外部人员来排查防控漏洞,以客观视角发现问题,确保疫病防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此次“冀之行”猪场技术服务(滦州站)活动,通过深入的座谈交流,全面了解了滦州市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专家团队围绕生猪前沿技术、适合当地的模式与技术、猪场管理运营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独到的分析和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为猪企解决实际难题提供了清晰思路,为滦州市生猪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冀之行”将继续深入更多基层猪场,调研实际问题,为养殖户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技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