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京津冀养猪行业协同发展,凝聚区域合力应对行业挑战,2025年8月17日,京津冀养猪行业协会交流座谈会在石家庄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组织,旨在搭建京津冀养猪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三地协同发展养猪产业的新动力。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省的行业领导、协会负责人及企业代表齐聚首,共商共凝共议生猪产业协同发展大计。
会议伊始,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闫恒普首先明确了会议初衷,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养猪行业的产业融合、资源聚拢、协同破局,强调京津冀地域相近、产业相融,在养猪发展上具有天然的协同基础,希望通过此次座谈会探索三地协作新模式,共同推动区域养猪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协会工作交流中,北京市畜牧业协会秘书长张孟晗、天津市养猪行业协会秘书长鄢明华、河北省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俊卿、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张恒分别介绍了各自协会的工作情况与未来规划。三地协会均强调了自身作为“桥梁纽带”的核心职能,致力于服务企业、反映诉求、推动政策落地。
在企业交流环节,各地企业代表针对企业经营实践和对行业发展的思考踊跃发言。大家普遍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环保压力、疫病防控(尤其是非洲猪瘟)和成本控制三大核心痛点。企业代表们分享了各自的经营模式与创新思考,如推广家庭农场和“红杉模式”、倡导“健康养殖”理念、专注精品猪料等,并呼吁行业协会能为中小企业发声,建立高品质猪肉的评定标准,以应对大集团垄断带来的生存压力。
北京市畜牧业协会秘书长张孟晗提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北京市终端消费市场的探索空间很大,养殖企业如何能提供特色的、优质的畜产品,打通中高端消费渠道。强调借此次会议,各地应发挥区域优势,在中央和地方政策支持下推动养猪业更好的发展,认为河北在这其中大有可为。
针对如何实现京津冀协同,天津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李文军提出了四项务实建议:一是建立三地协会长效沟通机制;二是重塑京津冀作为中国北方种猪重要集散地的地位;三是联合办会,整合资源,放大行业影响力;四是实现养猪政策的互通与协同,互相借鉴并向本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
河北省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俊卿表示,协会的交流学习十分必要,能借鉴北京、天津的优势补自身不足,且每年例会中政策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常态化沟通可助力行业发展;她提到,京津冀在养猪领域优势显著,引种多以北京为主,该区域还承担国家测定任务,三地共促,发挥区域优势,应进一步打造中国北方京津冀养猪基地的名誉深度、重塑产业形象。
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闫恒普表示,尽管养猪业现在面临着市场与养殖两大风险,但河北省养猪业仍具活力。他强调,京津冀养猪具备显著产业优势互补:河北省地域广袤、养殖条件多样性、拥有庞大的养殖群体,长期承担北京、天津的猪肉供应;北京则汇聚高科技、技术资源与种猪公司,坐拥消费市场优势;天津亦有相应产业基础,具备产业整合的坚实基础。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原一级巡视员顾传学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养猪业是顺应时代的重大课题,协会工作关键在于“不务虚,要务实”,技术整合、成果落地要真正落到实处,哪怕一年只做成一件事。他特别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种猪性能测定值得肯定,科学、公正的测定数据是种猪推广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他还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应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帮助它们在现在的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下,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创新求生。
最后,会议达成统一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三地协会应加强紧密交流,积极合作,强化行业协会作用,为政府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养殖户服务,共同为促进京津冀养猪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发挥强力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