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推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意见》指出,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重要位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优化科技组织模式和创新范式,改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提升农业科技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意见》强调,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明确到2035年,建成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实施意见》部署了8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创新核心使命,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四是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五是提升农业科技条件支撑能力,六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七是推动农业科技高水平开放合作,八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
《实施意见》要求,在中央科技委领导下,要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央地联动和部际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建立农业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和省域农业科技创新效能监测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调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三大利好
首先是直接刺激消费。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对消费尤其是牛羊肉消费的刺激作用不容小觑。
2024年,中国牛肉表观消费量达到1066万吨,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低价牛肉推动了消费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肉品消费结构的改变。
根据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数据,2024年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约为7.3千克/人,虽然有所提升,但仍远低于阿根廷(64千克)、美国(25.3千克)等国家,甚至低于韩国、日本等亚洲邻国。这也意味着,中国牛肉消费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与结构性潜力。
此前在“国补”真金白银的消费刺激之下,对家电、汽车等消费量都有不小的提振;餐饮消费同样如此,大家有钱了才能多吃肉、吃好肉,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牛羊肉消费结构性增长。
其次是企业将得到更多资金支持。明确表示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与调降相关工具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客观地讲,资金是制约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贷款难、融资难是三农领域普遍面临的困境。“支农支小”有针对性地直击痛点,或将为三农领域注入更多活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第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此次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高屋建瓴地指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重要位置,同时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明确了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建成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部署了8项重点任务,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对于有志于扎根农业的企业而言,科技创新并非空谈,将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将近期的新闻综合起来看,市场在回暖,消费力在提振,企业贷款融资更加支持,科技创新得到高度重视,诸多利好叠加,对于牛人们而言“干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