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到九月,2025年的进度条已进入下半场。自2022年起,国内原奶价格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原奶价格仍未止跌。2025年上半年原奶价格降幅放缓,进入到9月份,奶价企稳,散奶价格一路高升,直至4元大关,这是双节备货期的昙花一现,还是预示着已经到了下行的周期尾部阶段,奶业人期待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近期,《奶牛》杂志·奶牛微看记者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区的25家牧场的生鲜乳收购结算价格和经营情况。下表是调查的详细数据
01奶价依旧低迷但收购量有增加趋势
记者了解到,北方牧场近期奶价范围在2.6-3.1元/千克之间,南方牧场奶价在3.6-4.2元/千克之间。2025年以来,饲料成本虽有所下降,但牧场养殖成本仍在2.9-3.6元/kg。近期玉米价格2240-2700元/吨、豆粕2900-3300元/吨、国产苜蓿干草1500-2000元/吨,进口苜蓿干草2600-3300元/吨。玉米、豆粕较去年同期价格有所下降,苜蓿草略有上涨。
奶价不仅呈现走低趋势,而且一直处于成本线下方。2023年9月以来,原料奶价格和成本倒挂,2024年倒挂情况进一步加剧,2025年也将是备受煎熬的一年。
在此次调查的25家牧场中,只有2家牧场表示目前的现金流正常,其余皆处于亏损状态。有牧场表示,牧场已经持续亏损2.5年,月亏损金额约为15万元。目前现金流依靠银行贷款,9月底收青贮,将面临约400万资金缺口。某大型规模化牧场负责人表示,自奶价下跌以来,牧场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且随着时间推移,亏损程度不断加剧。2025年以来,受持续亏损及现金流濒临断裂的倒逼,牧场去产能节奏明显加快。截至第三季度末,本场累计淘汰泌乳牛566头、后备牛207头,合计773头,占原有牛群总规模的12.4%。淘汰对象以低产牛(单产低于25kg/天)、老弱病牛(年龄超过8岁或健康评分低于70分)为主,主要通过出售给肉牛养殖场或屠宰场实现去化,目的是压缩饲养成本,缓解饲料、人工及环保等固定支出压力。
对于2025年第四季度的奶价,行业普遍认为有望逐步企稳回暖,但预计回升幅度有限。在调查中记者发现,8月份中旬开始,奶价逐步上涨,且用奶量增加,呈现低位回暖的态势,与中秋节奶企提前备货、学生奶生产有关。散奶价格也明显提升,与去年的1.7-1.8元/kg相比,2025年上半年散奶价格大概在2.5元/kg。部分地区8、9月份散奶价格已经达到3.5-4元/kg。有牧场表示,近期交奶顺利,甚至有些地区开始鼓励牧场增牛增产,收购量已有增加的趋势。
02坚持降本增效自救 持续挤压利润空间
在低奶价持续挤压利润空间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成为近几年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关于如何自救,不同牧场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以下是综合信息后的梳理:
A:
牧场围绕“降成本、提效益”核心,推出针对性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了亏损压力:一是以数据化管理推动牛群结构优化,精准淘汰低效产能。实时监控每头泌乳牛的单产、配种及健康情况,每周生成“低效牛清单”。养殖规模较去年减少了414头。同时降低后备牛存栏,将其占比由51%调整至48%,此举节省了后备牛的饲料成本,有效缓解了现金流紧张状况。二是优化饲草料配方,提高青贮玉米秸秆使用比例,将其在粗饲料中的用量提高至28公斤;通过近红外光谱仪实时检测原料营养成分,确保调整后配方的粗蛋白含量稳定维持在16%以上,满足泌乳牛的营养需求。每周检测1次青贮干物质,进行1次分析筛检,并及时监控剩料,确保高产奶牛剩料率不超过3%等,降低饲料成本。
B:
在当前市场行情下,牧场的应对措施应以开源节流为主,比如通过合理的饲养投入持续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人均饲养头数。主要控制饲料成本,减人并岗,控制水电费等制造费用,如奶厅节水、废水再利用。
C:
管理注重细节,提高设备效率,重视设备维修保养,避免因大修增加维修费用。
D:
进行牛群结构优化,对牛只进行置换,多渠道联系销售。加大对低产、低效能牛只的处置力度,淘汰部分后备牛,增加上机牛比例;控制牛群增长率,加大母犊筛选力度,直接淘汰不符合留养标准的牛只,降低后备牛占比。
E:
精打细算,狠抓成本控制,深入分析养殖各环节成本,推行精准营养配方,严格控制各种原料采购成本,大量使用当地饲草料和青贮饲料。用国产苜蓿、苜蓿青贮、国产燕麦草大量替代进口干草,用玉米秸秆黄贮、全株玉米青贮替代部分高价外购饲料。
03最长的奶价下行周期 拐点何时能到来?
俗话说,万物皆周期。中国奶业大致每7-8年经历一个完整周期,通常包括4-5年的“景气”阶段和3-4年的“萧条(或调整)”阶段。
“奶业是整个畜牧业中最困难的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分析认为,我们经历了最长的奶价下行周期,从2022年年中开始算超过了3年,上一轮奶价下降是连续15个月。原料奶价格历史最低。原料奶生产成本下降的速度赶不上价格下降的速度。原料奶的价格在持续下降,2023年降了10.8%,2024年下降14.8%,2025年到目前为止又降了2.6%。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预测,2025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春节备货期间,随着近两年去产能效果逐渐显现,奶价有望企稳并小幅回升,但根本性好转仍需等待消费市场复苏和产能进一步优化。
另有行业人士分析,目前行业处于周期调整末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将迎来供需平衡拐点,奶价有望企稳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