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
来源:中国畜牧网 时间:2018-10-8 13:24:34 浏览:5720次 |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基本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奶牛养殖竞争力逐步提升,国产优质品牌正在深入人心,乳品质量安全水平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我国奶业正向全面振兴稳步迈进。
目前,中国奶业已形成以规模化养殖为核心动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模式,乳制品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全行业基本实现由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的升级。在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徐春晖看来,无论从产量、质量,还是品牌、影响力来讲,中国奶业都迈入了全面振兴的新时期。
徐春晖:牛奶被誉为大自然赐予人类“最接近完美的食物”,一杯牛奶,能够哺育一个生命、强壮一个民族。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工作,在政策支持、安全监管、市场培育、提振信心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实施质量兴农、做大做强民族奶业。今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加上连续几次的专题会议部署,目的只有一个:加快推进奶业转型升级,迈进全面振兴新时代。
我国奶业迈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首先体现在产品质量的显着提升。去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呈现出令人可喜局面,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奶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99.8%,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99.5%,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达99.2%。
我国奶业迈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其次体现在产品监管的全面到位。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这“四个最严”要求,有关部门已经将所有奶站纳入信息化监管体系,实施了全覆盖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建立了无缝隙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像伊利集团奶源基地从奶牛出生即为其建立养殖档案,以信息化的手段严控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品质风险。可以说,当前是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最严格的时期,也才造就了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历史最好时期。
我国奶业迈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还体现在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奶牛养殖存量整合,鼓励乳品企业提高自有奶源比例、稳定生鲜乳产销关系等政策导向,我国奶业以规模牧场、中高产牛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据了解,去年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8.3%,规模养殖成为主力军;奶牛年均单产达到7吨,比2008年增加了2.2吨,增幅接近50%;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奶业龙头企业也是普遍注重强化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比如,伊利集团就建立了与奶农的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和风险联结机制,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而蒙牛集团与所有供奶方均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在原料奶富余时采用促销等举措保障正常收购,尽最大努力减少牧场的损失。可以说,当前整个奶业产业素质显着提升。
我国奶业迈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还体现在品牌的影响力显着提升。我国奶业已由安全期进入高品质时期,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高端、差异化需求和品牌的打造越来越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战略导向。在加快品牌培育上,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而具体到品牌的打造上,首先要讲好中国奶业故事,展示乳品企业的品牌形象。推介一批休闲观光牧场,让消费者切身体验优质乳品生产的全过程,激发消费信心及活力,不断扩大消费群体;在差异化需求上,要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引领奶业消费升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适合不同消费者的特色产品和功能性产品。像飞鹤乳业就基于对消费者“新鲜需求”的洞察,率先建立了以“新鲜生牛乳一次成粉”为核心的新鲜乳粉标准,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而光明乳业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消费需求,不断创新推出多款新品,仅2017年就共推出43个全新新品。
虽然目前我国奶业发展仍面临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产业竞争力不强、消费培育不足等突出问题,但是我想,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加工企业,有世界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有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农户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国产乳业最终实现全面振兴指日可待。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河北畜牧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311-85282353;电子邮箱:trjg123@163.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