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现场代表中,既有11家头部猪企和中小养殖户,也有四川、河南、广东等生猪产销大省农业农村厅的主要负责人,还有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畜牧业协会主要负责人。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发言
主要参会企业:牧原、正大投资、德康、大北农、扬翔、温氏、双胞胎、双汇、山东锦成浩达(智慧农业代表)、山西泽州县宋建鹏养殖场(散户代表)、重庆琪泰佳牧(地方猪种保护代表)。
各地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四川、河南、广东。
行业专家:副部长张治礼,国家首席兽医师陶怀颖,总畜牧师王乐君出席会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畜牧协会负责人。
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举措,坚决防止出现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切实消除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制约。(稳猪价)
2、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控产能)
3、加快建立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生猪种业自主创新。(抓育种)
4、全面推进生猪安全规范屠宰,严厉查处屠宰检疫环节违法行为,做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查过程)
5、深入要深入开展养殖业节粮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持续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节约粮食)
为何要控产能?怎么控?
过去,生猪调控主要是调价格。但因为其生产周期长、惯性大,即使发现价格波动做出调整,真正作用到市场供应上,也要好几个月之后了。就像一辆大载重的卡车,会有很长的制动距离一样。
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调产能的核心指标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这就跨过了从母猪到仔猪、从仔猪到育肥出栏的漫长时间,直接到生产源头去调节,可以更早发现、更快起效,从而更为有效地熨平“猪周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生猪成为了主要农产品中第一个实施产能调控的品种。
此前在7月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提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调产能。
所以,当前的生猪调控,关键要引导调节产能。会议要求,“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坚决防止出现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
调产能,怎么调?
会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总体来看,就是要把低质低效的产能减下去,把盲目扩张“拼规模”的冲动控制住,给高效的、优质的产能提供空间,实现结构上的优化。
其实,当前生猪产业还处在盈利周期内,而且是连续14个月的盈利。但是,盈利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从产能指标看,按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十四五”后期,我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是3900万头,正常波动范围在其92%—105%。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虽然没有超出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但已经比较接近了。
从价格也看得出来。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呈下跌态势。1月份至6月份,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5.50元/公斤,同比下跌0.8%。虽然当前产业还在盈利期,但盈利水平已经在降低了。
更何况,从市场规律来看,在养猪还能盈利的阶段,养殖主体往往会选择增加养殖数量,以扩大盈利。这种情况如果变成集体扩张产能,很容易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去产能,养殖户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可能引发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调减产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调减落后产能,避免增产不提质、规模不经济,主动承担起对市场稳定、农户增收的社会责任;中小养殖户也要减少二次育肥等低质竞争行为,避免盲目跟风,把精力更多放在节本增效上。
调控一手托两家,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生猪产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不能用行政命令强硬干预,而是要采取窗口指导的方式。农业农村部通过及时释放预警信息、管理预期等方式,促进供需均衡,引导产能“软着陆”。
大北农邵根伙:对未来猪业发展的3点认识
7月24日,一封“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农业农村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发言提纲)”文件在行业流传,全文转载如下。
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猪业高质量发展浅显认识
(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农业农村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发言提纲)
一、对猪业重要性的认识
1、猪粮安天下,农强方能国强
2、猪粮互强、互生,生态循环;
3、产业大,人数多,关系共同富裕。
结论:关系到强农建设规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对猪业十年大发展的认识
(一) 成绩
一大批世界级养猪企业涌现。
1、智能化大突破;
2、育种大进步;
3、效率大提升(成本、料肉比)。
(二) 问题
大企业发展过快,前3家企业占比接近 20%,前 30 家占比超过40%,前 300 家占比 65%,有些企业可能已达垄断(5%以上),而且还在发展。
1、种养结合不友好;
2、冲击整个产业链,影响各方收益;
3、长期影响疫病防控。
(三)原因
1、百年一遇非瘟;
2、资本冲动;
3、各地大招商力度;
4、政策扶持。
三、对猪业未来发展的认识
1、结构大调整:结构决定功能,建议单一企业年不超 3000万头,自繁自养单个规模母猪不超万头;
2、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扩大适度规模猪场,鼓励家庭农场,欧洲模式值得借鉴;
3、在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建设,会员自律,探索配额,现分会的会长/执行会长团队很强,开个玩笑,我可担猪业秘书长。
以上三点是我的一些浅显认识,请大家批判!
显然,作为集团猪企的代表,邵根伙的发言中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显然也是绝大部分行业从业者的心声,正如《农民日报》长虹卧波发文所言,生猪产业连着居民餐桌,连着1700万左右的小散养殖户增收,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这次会议信息量很大,也期待这次部署,会给产业带来长久的“暖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