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畜牧网 > 生猪
生猪产业“换赛道”: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开启共富新篇
时间:2025-7-28 8:51:19 浏览:3050次

生猪产业不仅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支柱,其发展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牧原、温氏、大北农等头部企业悉数参会,会议揭示了行业正面临的核心挑战。

近年来,我国生猪稳产保供和种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生物安全防控有效落实,生产效率和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但生猪产业也面临着产能阶段性偏高、生产和价格波动风险大等问题,会议特地强调:“坚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

市场多数认为,这背后反映出以“自繁自养大型企业”为代表的大规模扩张造成的结构失衡、垄断风险及生态不可持续性,已经与国家民生福祉保障以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匹配。

未来,摒弃一味追求规模的粗放模式,启动包括“结构调整”和“种养结合”在内的深度变革,将被期待。以“自繁自养”超大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垄断型巨头发展模式将被重塑,取而代之的是由国有与民营规模企业、家庭农场共同构建,强调生态平衡与利益共享的健康产业新生态。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会上给出的数据一针见血:“前3家企业占比接近 20%”,这印证产能集中度相当高。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结构大调整”和“大力推行种养结合”两大发展路径,精准点明了未来方向,与国家调控精神高度契合。这既显示出大北农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其未来战略布局的潜力。

反垄断、控规模

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生猪产业在规模化、智能化、育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然而,光环之下,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掣肘。以“自繁自养”为核心的超大型一体化企业的高速扩张,带来了结构性的风险积聚,对产业健康和国家战略构成了潜在威胁。邵根伙博士在会上指出,大企业发展过快,前3家企业占比接近 20%,前30家占比超过40%,前300家占比65%,有些企业可能已达垄断。

事关国家安全和重要民生保障的领域,绝不能形成垄断,应坚持国有资本主导或有效防范垄断风险。生猪作为重要民生产业,不能想养多少就养多少,更不能想怎么养就怎么养。

要知道,产能的过度集中在市场价格下行周期中尤为危险。抗风险能力弱的散养农户往往首当其冲受损,而自繁自养一体化大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逆势扩张,往往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养殖主体的生存空间。邵根伙博士警示,这种现象正“冲击整个产业链,影响各方收益”,更不利于行业稳定与国家保供大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养猪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大规模单体生产模式存在固有的弊端:一方面,它天然地与“种养结合”理念相悖。例如,万头级母猪场产生的粪污呈现指数级增长,种养脱节导致污染治理成本高昂且难度巨大,加剧了环保压力;另一方面,也显著增加了生物安全防控的复杂性和风险。此次会议特别指出,要“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邵根伙博士也直言,大规模单体养殖模式存在“种养结合不友好”的弊端,并强调这将“长期影响疫病防控”。

值得关注的是,调控的焦点可能更多集中在影响价格稳定、挤压中小主体生存空间及增加疫病防控难度的“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上。如果单一企业在区域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的临界点,这种市场集中度可能要引起警惕,并需要相应的规范引导。从行业发展规律看,高度集中的垄断格局并非产业演进的最优路径。

显然,这场由多种因素驱动的规模狂奔已触及临界点。邵根伙博士将问题归因为:“百年一遇非瘟”“资本冲动”等等。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非瘟疫情后资本的涌入,将猪周期视为套利工具;一些脱离实际需求的产能扩张,加剧了市场波动。

面对这些挑战,政策端已明确转向——会议着重强调要“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为产业的盲目扩张按下了刹车键。那么,在控制规模之后,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呢?

结构大调整+种养结合+联农带农机制

构建产业新生态的三重动力

面对产业结构失衡和垄断风险积聚的挑战,产业未来图景的核心在于实施“结构大调整”、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和联农带农机制。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产业健康升级引擎。

首先说结构大调整,设上限,防垄断,控风险。

邵根伙博士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具体的量化建议:“单一企业年出栏量不超过3000万头,自繁自养单个母猪场规模不超万头”。这一倡议直接呼应了农业农村部“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严控新增产能”的核心要求,旨在为整个产业设定科学的安全阈值,防止垄断性风险,保障市场活力。

规模约束只是第一步,种养结合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积极粪肥资源化利用”成为座谈会上的关键词,正是针对大规模养殖场环保痛点开出的药方。邵根伙博士也明确倡导“推行种养结合、扩大适度规模猪场、鼓励家庭农场、借鉴欧洲模式”。

家庭农场也是“种养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指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适度规模主体,因其天然贴近土地资源,是实现“就近消纳粪污”、落实“种养循环”、降低环保和疫病风险的重要载体。

总之,未来不能有效实现种养结合的养猪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将受到显著削弱,影响力大幅消减。

规模控制与生态循环解决了产业的基础框架问题,但如何确保各方,尤其是中小养殖主体能在新生态中获益并持续发展?

这时候就需要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利益共享。

规模结构优化与种养循环的落地,需要建立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广泛的中小主体尤其是家庭农场能持续获益。邵根伙博士也提议“进一步加强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建设”,这是因为协会可以在会员自律,探索配额、信息共享、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头部企业要有使命感,行为要有先进性,不能只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其核心价值体现为以合作模式带动家庭农场一起赚钱,践行共同富裕。此次会议明确指出“要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与中小场户建立紧密联系的合作机制,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健康的产业生态,理想状态应是多元主体共存共荣——国有、民营规模企业、家庭农场各占合理份额(例如各约1/3),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且都能获得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格局下,依赖自繁自养超大规模扩张的垄断巨头,将失去其生存土壤。即便短期内可能出现垄断性巨头,其模式也缺乏可持续性。

养猪业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龙头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的核心使命,不仅是自身发展,更是要以更高标准垂范,通过有效联农带农模式(如平台+家庭农场),带领广大合作农户共同致富,践行共同富裕理念。

结语

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通过结构大调整告别对粗放式规模竞赛的沉迷,转向构建以“种养结合”为核心特征、强调规模结构多元合理、利益分配共享的健康新生态。这一转型不仅是行业自身的进化,更是夯实农业强国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关键在于让产业链的每个参与者,特别是被联农带农机制覆盖的广大中小生产者,切实分享发展成果。当大型企业从规模“领跑者”转变为引领健康模式、带动农户共同富裕的赋能者,当家庭农场从市场“追随者”升级为稳固可靠的产业伙伴,生猪产业才能真正摆脱暴涨暴跌的周期困扰,行稳致远。

邵根伙博士提出的“结构大调整”和“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发展路径,正是这种面向未来转型的积极探索。头部企业应以此标准垂范,展现出应有的使命感和先进性。随着科学产能调控、种养循环技术深化以及联农带农机制创新的持续推进,一个“规模适度可控、种养高效循环、利益分配均衡”的健康、安全、可持续产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产业的真正健康,最终体现在其最基础广泛参与的薄弱环节的稳固程度上。构建一个包容家庭农场、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的韧性产业共同体,不仅是破解周期波动、保障稳定供给的良方,更是生猪产业融入国家农业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步。

 
相关信息  
生猪产业“换赛道”: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开启共富新篇 [2025-7-28]
国家统计局:2025年2月上旬生猪价格环比下跌3.8% [2025-2-17]
7月28日中国外三元猪价格下跌 [2025-7-28]
7月28日中国内三元猪价格下跌 [2025-7-28]
7月28日中国土杂猪价格下跌 [2025-7-28]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河北畜牧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311-85282353;电子邮箱:trjg123@163.com。

更多>>

信息速递

康嘉种业、永诚育种、和利美…

[详细]
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
专家重磅定档!助力河北8·18养猪技…
产学研企聚合力 增效降本促升级——…
沽源猪企的奋进:以初心绘新篇——“…
更多>>

政策发布

农业农村部印发《养殖业节粮…

[详细]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发布农…
统一养殖场备案要求和标准 加快构建…
《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公布,20…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
关于我们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畜牧网 电子邮件:trjg123@163.com 冀ICP备18009867号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华东路106-1号金领大厦2-1-1613 电话:0311-8528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