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储网近期发布重要通知,定于11月24、25、26、27日开展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出库和收储工作,共计9000吨。这一举措无疑是市场低迷背景下的重要信号,旨在短期提振市场信心、缓解行业压力。但从行情宝最新数据来看,市场提振效果有限,猪价持续下跌且整体呈现弱势震荡态势。11月24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1.57元/公斤,同比跌幅达到30.0%。具体来看,北方部分产区因出栏加快,叠加屠宰企业采购量略增,局部供应压力加大导致价格承压;南方受消费回暖预期支撑,出栏积极性下降,价格跌幅相对缓和,“北弱南稳”特征仍存,行业“旺季不旺”困局未改,供需失衡仍是核心矛盾。
供需“拉锯战”
供应端的持续压力是猪价承压的首要因素。从产能基础来看,能繁母猪存栏虽自2025年7月进入去化阶段,10月末已降至4000万头以下,较9月末降幅逾35万头,但前期存栏高位仍支撑出栏量增长,10月生猪出栏同比增3.2%,头部猪企日均出栏超1390万头。当前市场上,养殖户整体出栏节奏均衡,但局部惜售情绪减弱导致短期出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同时,大体重生猪集中释放的影响仍在,部分300斤以上大猪成交价仅6.3-6.4元/斤,全国外三元均重达123.60公斤。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产区凭借物流成本优势,调运至南方市场的积极性增强,有效压制了区域价差,也使得局部供应压力进一步传导。
需求端虽已进入腌腊预备期,但复苏节奏缓慢且实际释放不及预期,成为制约猪价反弹的关键。气候方面,南方地区气温尚未降至适宜大规模腌腊的水平,叠加2026年春节因农历闰六月推迟至2月中旬,导致传统腌腊启动时间后移,四川预计11月底达峰,重庆则推迟至12月10日左右。当前终端市场对高价猪肉接受度低,即便西南地区有腌腊需求苗头带动,猪价上涨仍不及预期,大猪价格反而走弱,印证需求拉动的局限性。从屠宰数据看,当前屠企开工率仅维持在25%-33.90%区间,虽较前期略有回升,但远低于往年同期,且冻品库存率高达20.03%。同时,禽肉、鸡蛋等替代消费品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分流需求,抑制猪肉消费回暖力度。
关键变量:二次育肥遇冷与疫病风险升温
2025年生猪市场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二次育肥热度大幅下降,对猪价的托底作用明显减弱。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2025年样本企业生猪出栏量流入二次育肥渠道占比仅12.95%,较2024年6月至年底下滑6.3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源于多重压力:一是猪价震荡下滑导致盈利恶化。在卓创资讯调研的基础上,选取2025年二次育肥热度较高(补栏占比>10%)的时段,假定补栏120公斤育肥40天至150公斤计算二次育肥理论出栏盈利。数据显示,2025年二次育肥热度较高时期理论出栏盈利平均为-101.33元/头,较2024年减少297.62元/头。二是养殖端看涨预期低迷,补栏积极性不足;三是政策调控引导,二季度末以来政策禁止头部企业销售二次育肥,推动行业理性发展。尽管季节性大猪需求与“短平快”养殖模式仍将支撑二次育肥存在,但体量萎缩导致其对猪价的影响程度持续下降,2026年已难寄望其发挥托底作用。
疫病风险的抬升也为市场增添不确定性。历史数据显示,冬季生猪发病率呈季节性上升趋势,而当前养殖端全面亏损导致各环节成本承压,生物安全投入面临极限考验,进一步增加疫病发生概率。东北、华中地区已出现局部猪病,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区域均重略有下降;北方部分点状疫情虽未形成大规模影响,但已促使部分放养企业加速出栏,短期扰动市场供应结构。
集中出栏恐拖累猪价走弱,养殖户要怎么做?
综合最新供需格局与关键变量分析,短期内猪价或延续震荡偏弱走势。供应端增量压力主导市场,局部出栏增加、北方调运积极性提升等因素持续释放压力;需求端虽随气温下降逐步回暖,但当前腌腊需求实际释放不及预期,短期难以形成有效支撑,仅能在部分地区推动阶段性企稳。具体来看,未来一周北方产区受供应压力传导,价格面临调整压力;南方市场在腌腊消费逐步启动的带动下,跌幅可能有所收窄。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启动的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虽能短期提振市场信心,但难以改变供需基本面,若后续腌腊需求仍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中长期大猪集中出栏,进一步拖累猪价走弱。
面对当前市场格局,养殖户需聚焦核心风险防控与经营优化:一是密切跟踪腌腊需求实际释放情况,尤其是四川、重庆等核心区域的启动进度,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或集中出栏引发“踩踏”;二是强化生物安全防护,加强冬季饲养管理,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猪群结构、降低养殖成本;三是坚守现金流安全底线,在行业全面亏损、产能去化缓慢的背景下,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确保在行业洗牌周期中实现稳健经营。当前行业正处于供需再平衡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活下去”并积蓄实力成为养殖端的核心目标。(来源:行情宝、卓创资讯、网络等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