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热性败血型传染病,又称为“黑腿病”。以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肿胀、挤压有捻发音并常有跛行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分布范围广,多为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发病急、病程短、致死率高,发病后通常来不及治疗快速死亡,给养牛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病原特点
气肿疽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镜检两端钝圆的粗大梭状杆菌,单个或成对,有鞭毛,无荚膜,能产生外毒素,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一般常用消毒剂即可杀死气肿疽梭菌,但形成芽孢则抵抗力增强,胃酸对芽孢的毒力没有影响,在干燥的环境中经过
10 年毒力不减,低温环境中更容易存活。杀灭芽孢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热到 110℃保持 30min;(2)0.2%的氯化汞溶液处理
10min;(3)3%浓度的福尔马林处理 15min;(4)20%的漂白粉、5%的硫酸石炭酸合剂可以迅速杀死芽孢。
2.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气肿疽梭菌对黄牛的感染性最强,奶牛、水牛、牦牛次之,牛为最主要的传染源,猪、羊、骆驼也会感染发病但发病率很低。0.5~5
岁牛最容易受到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牛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病死牛尸体会导致病原菌污染饲料、水源及土壤,气肿疽梭菌芽孢能长期在土壤中生存,成为长期的传染源。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是家畜感染牛气肿疽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也可能通过深部创伤感染。呈地方性流行,有明显季节性,炎热多雨夏季特别是在沼泽牧场放牧牛群最易感染,该病的发生还和蚊、蝇、蝉等昆虫的活动有关。
(2)临床症状
牛气肿疽潜伏期为 2~5 d。病牛常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和脉搏加快,轻度跛行,体温升高到 41~42
℃,相继出现肩、股、颈、胸、腰等肌肉丰满处出现炎性肿胀,肿胀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穿刺或切开后有特殊臭气、含气泡的黑红色液体流出,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感,叩诊有鼓音,局部淋巴结肿大。一般病程
1~3 天,也有延长至 10 天者,严重病畜常在 1~2 d死亡,死亡尸体显著膨胀并迅速腐败。
(3)病理变化
病死牛尸体会迅速腐败和臌胀,肛门及阴户外翻,含有泡沫的红褐色液体从天然孔流出。肿胀肌肉呈暗红褐色,皮下组织气肿,皮下肌肉组织可见红黄色胶冻物。局部淋巴结充血、水肿或出血。胸腔有红色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肾因充血肿大,外观为暗黑色,表面有豆粒至核桃大小的坏死灶,切开会流出大量的血液和气泡,切面为多孔海绵状。
(4)细菌学诊断
血液或组织涂片可见大杆菌、无荚膜、芽孢比菌体大,位于中央或偏端,革兰氏染色阳性。将病变组织接种于葡萄糖鲜血平板上,厌氧培养
1~2d,在平板上长出圆形、边缘不太整齐、纽扣状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环。
(5)动物试验诊断
将肌肉病料制成乳剂以 0.5~1mL 肌肉注射于豚鼠。豚鼠常在接种后 24~48h
内死亡。解剖可以观察到肌肉为黑红色,干燥,腹股沟部可以观察到少量气泡。
(6)鉴别诊断:牛气肿疽应与牛炭疽、巴氏杆菌病和恶性水肿病进行鉴别诊断。牛炭疽属于水肿性肿胀,不产生气体、无捻发音,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内脏广泛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巴氏杆菌病属于炎性肿胀,发病部位主要是咽喉和颈部无气体形成,没有捻发音,镜检革兰氏阴性菌。恶性水肿病主要发生在皮下,有皮肤损伤,肝触片染色镜检,可发现腐败梭菌呈微弯曲的长丝状。
3. 预防和控制措施
(1)预防接种
牛气肿疽病高发地区,饲养员加强牛群巡查,如果发生牛气肿疽病应及时将病牛与正常牛群隔离、治疗,可疑牛也要隔离观察。每年春秋两季定期注射疫苗预防,免疫期为半年,6
个月下的小牛满半岁以后应再接种 1 次。
(2)加强饲养管理
在已发病的地区,条件允许则应尽快转移牧场,病畜立即隔离治疗,死畜严禁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对牛粪便、被污染的饲料和垫草等应焚烧销毁。对被污染的环境、饲养工具、饮水,应严格消毒。配置0.2%氯化汞或
10%漂白粉溶液对圈舍及饲喂用具进行彻底消毒,若有病死牛要焚烧或混石灰深埋处理。
(3)加强流行病调查监测
疫病流行区应加大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养殖管理人员的防控意识。养殖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病症、诊断方式、治疗方法并加强防控措施,提高养殖者的防范意识和防护水平。
(4)治疗
发病早期可以用抗气肿疽血清 150~200mL 静脉注射,若重病可隔
8~12h再重复一次。在病的早期应用抗菌素(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有良好作用。青霉素 2~3 次/d,每次
100~200万IU,肌注;还可以用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用量为 2~3g(溶于 2,000mL5%葡萄糖溶液中),1~2 次/d。10%磺胺噻唑钠
100~200mL,静注 2次/d,效果良好。对肿胀部位可用青霉素 80~120万IU 溶解于10~20mL 的
0.25%~0.5%普鲁卡因溶液中,进行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还可采用中药治疗。病后期如卧地不起,食欲、反刍停止,严重的局部肿胀,一般治疗效果不好而直接淘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