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政策骤然收紧,引发国内鸡肉价格迅猛上涨
(一)巴西、泰国供应受阻,供应链遭受“断档式”冲击
2025年夏季,国内鸡肉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8月,中国海关总署相继发布重要政策,对巴西和泰国这两大鸡肉进口来源国实施严格管控措施,此举措瞬间打破了鸡肉市场的平静,引发剧烈波动。
巴西作为中国最大的鸡肉进口国,2025年1-6月巴西鸡肉进口量达26.88万吨,占中国鸡肉总进口量的56%,在中国进口鸡肉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5月17日,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一处商业养殖场出现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依据双边卫生协议,中国海关总署迅速响应,暂停受理巴西禽肉企业自2025年5月17日(含)起启运的输华禽肉产品进口申报。该禁令直接截断了后续来自巴西的鸡肉供应,短期内致使超15万吨进口鸡肉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其中鸡爪、鸡翅等副产品缺口约达10万吨。
与此同时,泰国也未能避免监管政策的影响。8月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符合评估审查要求的国家或地区输华肉类产品名单》,对泰国禽肉企业实施严格监管。1家企业被撤销资质,4家企业自8月2日起启运的肉类产品暂停申报,另有17家禽肉工厂被要求开展紧急核查。泰国作为对华出口鸡肉排名前三的国家,2025年1-6月对华禽肉出口5.99万吨,同比增长15.34%。此次监管措施导致泰国短期内约10万吨鸡肉及副产品无法输华,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鸡肉供应的紧张态势。
这两项政策的实施,致使短期内超30万吨进口鸡肉“断供”,其中鸡爪、鸡翅等副产品缺口达20万吨,占国内月均消费量的40%。国内鸡肉供应链如同一台原本顺畅运转的机器,突然缺失了两根关键“齿轮”,遭受了“断档式”冲击,市场上的鸡肉产品随即呈现出“物以稀为贵”的局面。
(二)价格大幅波动:从“一日一调”到“封盘惜售”
政策影响迅速在48小时内传导至市场价格端,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了鸡肉价格的大幅上涨。
长爪类、凤爪类产品率先涨价,单日涨幅达500-1000元/吨,部分企业甚至进行二次调价,累计涨幅高达2000-3000元/吨。原本价格亲民的鸡爪,价格陡然攀升,令不少喜爱鸡爪的消费者难以承受。翅中价格同样大幅上涨,从原本的1.2万元/吨一路涨至1.6万元/吨,创下2023年以来的新高,成为鸡肉产品中的高价品类。
山东、河南等地的屠宰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迅速调整销售策略,暂停以往的议价模式,实行“一口价”销售。他们深知,在供应紧张的形势下,自身已掌握价格话语权。部分贸易商由于库存不足,直接封盘不再对外销售,选择观望市场,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
市场走货量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激增30%,经销商们虽看到市场热度,但普遍表现谨慎。他们担忧价格上涨只是短暂现象,一旦大量补货,后续市场价格下跌将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补货量仅达正常水平的60%,各方均在谨慎试探市场走向。
二、供需失衡背后:三大核心变量重塑市场格局
(一)全球禽流感背景下进口格局的连锁反应
巴西的禽流感疫情虽在6月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由于疫情导致输华禁令延长,尽管巴西农业部长表示正在与中国进行谈判,以恢复向中国出口鸡肉,但截至目前,谈判仍处于“最后阶段”,尚未达成最终协议。这使得国内企业在较长时间内无法从巴西进口鸡肉,只能寻求其他进口渠道。
泰国的情况同样严峻。由于EST。266等企业检疫不达标,中国海关对泰国禽肉企业实施了“史上最严”监管。这一监管措施直接切断了泰国鸡翅、鸡爪等产品的主要供应通道,导致国内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供应大幅减少。2025年1-6月,泰国对华禽肉出口5.99万吨,同比增长15.34%,但此次监管后,泰国鸡肉及副产品短期内约10万吨无法输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显而易见。
除巴西和泰国,美国鸡肉因关税问题对华出口处于停滞状态。国内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俄罗斯,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鸡肉7.36万吨,同比增长29.93%。然而,俄罗斯的鸡肉供应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填补巴西、泰国等国留下的巨大缺口,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鸡肉市场的供需矛盾。
(二)国内毛鸡供应阶段性短缺
在进口受阻的同时,国内毛鸡供应也出现了阶段性短缺的状况。社会毛鸡存栏量同比下降10%,这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回顾2024年下半年,毛鸡养殖行业陷入亏损,养殖户信心受挫,补栏积极性大幅降低。许多养殖户纷纷缩减养殖规模,甚至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出养殖行业,这直接导致后续毛鸡存栏量减少。
7月的高温天气更是雪上加霜,雏鸡存活率降低了15%。高温环境使雏鸡生长环境恶化,疾病发生率增加,许多雏鸡在成长过程中夭折,进一步加剧了毛鸡供应的紧张局面。
山东、江苏等地的屠宰企业为保证原材料供应,不得不提高毛鸡收购价。毛鸡收购价突破4.8元/斤,环比上涨12%,这使得分割品的成本端支撑强劲。屠宰企业为保证自身利润,只能将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从而推动了鸡肉产品价格上涨。
冻品库存从7月的70万吨降至65万吨,库存率回落至65%。屠宰企业看到库存下降,意识到市场供应紧张,借势拉涨的意愿强烈。他们纷纷提高产品价格,期望在这波市场行情中获取更多利润。
(三)餐饮消费“淡季不淡”,投机因素助推价格上涨
尽管当前处于传统消费淡季,但连锁餐饮的备货量却同比增加了15%。尤其是卤味、烧烤等品类,对鸡爪、鸡翅等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在一些城市,卤味店、烧烤店生意火爆,鸡爪、鸡翅等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这种旺盛需求推动终端报价高于批发市场,促使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
期货市场的投机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鸡肉价格的涨势。8月,鸡肉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增加了25%,大量资金涌入期货市场。这些资金的涌入并非基于对鸡肉市场基本面的理性判断,而是出于投机目的。他们希望通过炒作鸡肉期货价格获取高额利润。这种投机性采购放大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形成了“政策市+情绪市”的双重驱动,使得鸡肉价格在短期内迅猛上涨。
三、产业链各环节表现:从上游繁荣到下游压力的分化态势
(一)上游:养殖户补栏大幅增加,鸡苗价格波动剧烈
鸡肉价格的飙升,使上游养殖户迎来发展机遇。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明显感受到市场热度。8月第一周,益生股份的鸡苗订单量环比激增15%,民和股份订单量同样大幅增长。鸡苗均价一路攀升,涨至4.8元/羽,较之前上涨了14%。
在山东、河南等地的养殖大县,中小散户补栏积极性被彻底激发,达到2024年以来的峰值。许多养殖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部分甚至重新启用闲置鸡舍,期望在这波市场行情中获得收益。
然而,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业内专家纷纷发出警示,提醒养殖户保持理性,谨慎补栏。目前市场的火爆主要源于短期供需失衡,若养殖户盲目扩产,待10月新增产能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将大幅增加,可能引发价格回调风险。一旦价格下跌,养殖户不仅难以盈利,甚至可能面临亏损。
(二)中游:屠宰企业表现分化,冻品库存周转加快
在鸡肉价格上涨的浪潮中,中游屠宰企业呈现出分化的发展态势。
圣农、仙坛等大型屠企凭借自身优势,在市场变革中占据主动。它们早在巴西、泰国进口受阻前,就开始积极布局进口替代,加大从俄罗斯的采购量,2025年上半年从俄罗斯采购量增长了20%。同时,这些企业通过优化国内产能调度,提高生产效率,将冻品库存周转期从45天成功压缩至30天。
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方面,大型屠企也展现出强大实力。它们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在产品销售上,凭借品牌优势和市场渠道,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它们的分割品毛利率提升至18%,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相比之下,中小屠企的经营面临困境。由于缺乏足够资金和资源,它们在进口替代上反应迟缓,难以找到稳定的替代货源。原料短缺成为它们面临的最大难题,许多中小屠企不得不被迫停产,开工率降至50%。
为寻求生存与发展,部分中小屠企开始寻求转型,转向鸭爪、鹅翅等替代品加工。某休闲食品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推出“鸭掌卤味礼盒”,预售量周增10万份,市场反响良好。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中小屠企提供了借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替代品加工领域,试图在新市场中立足。
(三)下游:经销商谨慎观望,终端消费分层
加剧鸡肉价格的上涨,也使下游经销商面临困境。
在便利店、快餐店等即时消费渠道,鸡肉产品价格上涨对销量影响较小。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品牌通过套餐调价,有效消化了成本压力。它们推出新的套餐组合,将鸡肉产品与其他食品搭配销售,既保证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又维持了自身利润空间。
在农贸市场,情况则有所不同。散户购买量下降了20%,许多消费者开始转向猪肉、禽肉等替代品。某社区超市的数据显示,鸡胸肉销量增长了8%,主要原因是鸡胸肉价格相对较低,且适合健身人群食用;而鸡爪、鸡翅销量则下降了15%,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从终端消费市场来看,明显呈现出“高端产品热销、大众产品遇冷”的分化格局。一些高端的鸡肉制品,如有机鸡肉、无抗鸡肉等,凭借品质优势,受到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销量持续增长;而普通鸡肉产品,由于价格上涨,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者在购买鸡肉产品时,越来越注重品质和性价比。
四、后市展望:谈判进展与产能变化下的三大关键阶段
(一)短期(1-2周):政策影响下价格有望冲高
在接下来的1-2周内,鸡肉市场将迎来关键时间节点。巴西与中国的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这一消息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若8月中旬前能够恢复部分产区出口,如南里奥格兰德州以外地区,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紧张情绪。然而,从当前市场形势判断,即便部分恢复出口,8月全月鸡爪、鸡翅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预计环比涨幅在15%-20%,这意味着消费者在短期内仍将面临鸡肉价格高企的状况。经销商需密切关注谈判进展,谨慎调整库存策略,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二)中期(1个月后):产能释放与消费旺季的供需博弈
1个月后,随着9月开学季和中秋备货的到来,终端需求将迎来一波增长,预计需求将增长10%-15%。然而,市场供应端也在发生变化。国内白羽鸡出栏量预计环比增长5%,这主要得益于前期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的提高。若进口政策部分解封,即部分恢复进口,市场上的鸡肉供应将进一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可能出现“旺季不旺”的情况,涨幅收窄至5%-8%。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应对的时期。屠宰企业需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餐饮企业则需提前做好采购规划,以应对可能的价格波动。
(三)长期(3个月后):全球供应链重构推动产业升级
从长期来看,3个月后的鸡肉市场将因全球供应链重构而发生深刻变革。政策倒逼国内企业加速进口替代进程。双汇、金锣等行业巨头启动“百万头”白羽鸡扩产计划,旨在提高国内鸡肉自给率,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山东、河南等地规划建设50万吨级冷链仓储中心,进一步完善国内鸡肉供应链的基础设施,提高鸡肉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能力。
行业也在从“依赖进口副产品”向“全鸡利用率提升”转变。鸡胸肉预制菜、鸡骨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加速,不仅提高了鸡肉产品附加值,还进一步拓展了鸡肉市场的应用场景。预计2025年国内副产品自给率将提升至60%,这将极大增强国内鸡肉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随着国内产业升级的推进,未来鸡肉市场将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鸡肉产品。
结语:价格大幅波动是挑战,更是产业转型的推动力
此次鸡肉价格的异常波动,本质是全球供应链风险与国内供需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对于养殖户而言,需警惕“追涨杀跌”的周期陷阱;对于加工企业,进口断档倒逼的产能布局与技术创新,或将成为突破发展困境的关键;而对于消费者,短期成本压力下的饮食结构调整,正推动市场从“量”的竞争向“质”的升级加速迈进。当“巴西谈判”与“泰国核查”的影响逐渐明晰,中国鸡肉产业能否在市场震荡中构建更稳健的供应链体系,才是这场“价格大幅波动”留下的核心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