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生猪价格持续探底至四年新低,行业陷入全面亏损,但市场呈现“量价背离”与“体重分化”特征。一方面,标猪供应充沛加剧价格压力;另一方面,大猪存栏占比偏低,叠加气温下降带动需求转向,肥标价差持续走扩,刺激二次育肥回温,推动交易均重持续抬升,成为当前市场矛盾的核心体现。在现阶段压栏大猪心态和二次育肥增量补栏的驱动下,预计11月交易均重或继续增加;终端消费承压和大猪或转集中出栏,加之二次育肥分流预期减弱,交易均重或高位下降,预计腌腊旺季(11月下旬至12月)猪价再度承压。
10月全国生猪交易均重持续走高
根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全国瘦肉型生猪交易均重为124.75公斤,环比继续增加0.06%,但同比下滑0.48%。从体重结构看,这一现象源于生猪存栏的显著分,截止到2025年9月末,140公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仅1.04%,创近近年同期最低,而90-140公斤标猪存栏占比达37.34%,环比持续提升。标猪供应过剩与大猪相对“稀缺”的格局,肥标价差走阔推动养殖端压栏,叠加二次育肥回温,共同支撑了交易均重的持续提升。
大猪溢价与二育回温,支撑交易均重高位
肥标价差不仅是二次育肥入场和出场的重要信号,也是养殖端决定是否增重的关键依据。肥标价差的走扩是当前支撑交易均重的核心逻辑,其与交易均重的正相关性再度显现。中秋、国庆假期后,全国肥标价差持续拉开,截至10月27日,全国肥标差已达0.70元/公斤,较9月末环比增幅超80%。这一价差变化主要由供需两端共同驱动,前期养殖端在盈利和政策驱动下被动降低出栏体重,叠加产能释放集中于标猪阶段,导致后期大猪供应不足。另外,根据气象局统计,2025年10月气温降幅迅速,肥猪消费提升,市场对大猪采购量增加,强化了肥猪价格抗跌属性,放大后期溢价空间。
在此背景下,二次育肥热度于10月中旬猪价触底后显著提升。育肥户对四季度肥标价差扩大及大猪价格偏强存在明确预期,惜售心态强烈,而部分资金基于大猪稀缺的现状入场补栏,进一步拦截标猪资源并延长养殖周期,推动整体交易均重增加。图3显示,截至24日,监测样本企业二次育肥出栏占比增加至20.09%,中旬以来二次育肥补栏情绪升温明显。
短期均重或稳中有升,后期压力随供应释放渐显
短期(10-11月中旬),交易均重仍有支撑上涨动力。一方面,肥标价差虽扩大幅度逐步受限,但当前溢价水平仍能刺激养殖端压栏增重意愿,尤其散户对大猪的惜售情绪短期内难以缓解;另一方面,10月中旬以来补栏的二次育肥猪源尚处于增重阶段,暂未形成出栏压力,标猪供应充沛与大猪稀缺的结构矛盾仍将持续。
及至腌腊旺季(11下旬-12月末),交易均重或迎来转折。随着10月中旬补栏的二次育肥猪源集中出栏,大体重猪源供应量或超市场预期,肥标价差或转高位下降。同时,年底养殖集团或启动集中出栏,二次育肥也可能在腌腊旺季结束后加速离场,将推动交易均重逐步回落,而高位均重累积的供应压力,也将持续压制届时生猪价格。考虑如若出现价格超预期回调,迫于成本压力的养殖户出栏不及时,或被动延后至春节,或对未来较长周期猪价形成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