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如何在非洲猪瘟疫情中逆境求生? |
来源:毕节晚报 时间:2018-11-1 10:54:13 浏览:5097次 |
2018年夏秋,中国养猪业之殇,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万头猪受到非洲猪瘟病毒(ASFV)威胁已做扑杀处理。其中辽宁一规模化养猪场中招,2万多头猪全部被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损失巨大,令人震惊。多年来养猪行业无大病、无疫情,养猪人渐渐麻痹了生物安全这根神经,忽略了生物安全保障问题,在疫情面前暴露了疫病防控的短板,致使非洲猪瘟横行肆虐。
随着全国各地非洲猪瘟疫区逐步解除封锁,猪肉产品流动也将逐步展开,更多的养猪人已经开始反思总结疫情带来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妨借鉴国外规模化大型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成功经验,结合东北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防范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生物安全屏障,助力规模猪场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来袭时,在被疫区包围的情况下,逆境求生!
建立三道防线阻断外源病毒入侵猪场
1.物理屏障——建立切实有效的围挡
猪场的围挡,可以是永久性的围墙,也可以是铁网、篱笆,一切因地制宜的有效隔离性围栏。
非洲猪瘟最大的传染源就是带毒的外源猪,围挡可以防止外源猪的进入,还可隔离包括唾液、粪便、尿液、精液、肉制品等的传入。猪场的围挡必须是环绕整个猪场、超过1.5米高、不设常开式出入门、周边没有杂草、无可供啮齿类小动物出入的漏洞,并做到有专人至少每周巡视一次,检查围挡的有效性。否则,即是无效围挡。
2.区域屏障——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
有围挡的猪场就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猪场还需要有场内生物安全和场外隔离带。场内:禁止一切生猪及其产品进入。
(1)日常巡查杜绝有外源猪闯入;
(2)严保仔猪的引进、授精的精液来自安全的供应源;
(3)禁止饲料中使用生猪同源产品,如血浆粉、血粉;
(4)禁止使用泔水即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泔水中的ASFV是猪场周围病毒传播的主要来源;
(5)不是通过高温蒸煮而是以烟熏、腌制的方式制成的猪肉制品其中的ASFV病毒可存活半年以上,绝对禁止这样的猪肉制品进入猪场;
(6)猪场禁养犬、猫、鸟,灭鼠除虫;
(7)必须按防疫和环保要求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和粪便等废弃物,鼓励大型猪场自建堆肥中心和焚烧场,病死猪和粪便即可无须转运,杜绝传播途径风险;
(8)一切可能携带被污染的粪便的环节均须设立消毒关键控制点:包括饲养者的鞋、衣服、设备、兽医用品等;
(9)严格执行人员、车辆隔离期制度:隔离期的人员不得接触生肉制品,猪场车辆绕行疫区,须穿过疫区的其他车辆,执行严格的消杀制度;
(10)猪场负责人不要成为猪场生物安全制度的破坏者:约束自身行为,没有特殊的例外。场外:隔离带消除病原,可采取隔离带内烧荒、全面喷洒消毒药的方法。
3.意识屏障——绷紧生物安全的神经
生物安全是一条紧密连接的锁链,其中最弱的一环,决定整个生物安全的水平。猪场的位置、人员、食品、运输的车辆流动,其中以运输车辆的管理最为关键。
在ASFV的传播中,运输车辆是传播途径中带毒率最高的,应对其严加管理。
(1)猪场要确保有可以彻底消毒运输车辆的装卸区;
(2)运输车在到达猪场之前应彻底清洗,确保装载过程干净。可与猪场当地乡镇的洗车场建立合作关系,由其为猪场运输车辆进行清洗;
(3)制作运输车辆冲洗清洁程序执行表格,并确保有专人严格执行到位,车辆冲洗干净后须待完全晾干才能执行消毒程序;
(4)因有机物质(如血液、粪便等)会使消毒剂失效,故只能对冲洗干净的车辆执行消毒程序;
(5)运输车辆的司乘人员、接触猪场运输过程的外来人员不得在其他养猪场、屠宰场或动物市场兼职;
(6)运输车司机和装猪人员均不能进入猪场;如必须进入,应严格执行消杀程序;
(7)猪场有明确的装卸区指示,可以使运输车司机准确到达装卸区;
(8)运输车司乘人员不得将任何车辆废弃物随意丢弃,装载前及卸载后均须彻底清洁消毒车厢;
(9)有专人管理消毒剂的使用,确保配制浓度正确;
(10)确保各个环节有专人执守,并严格执行各程序文件确保落实到位。
在非洲猪瘟肆虐的疫情中,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程序,即使受到疫区的威胁,规模猪场也能够在逆境当中求生,获得致胜!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河北畜牧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311-85282353;电子邮箱:trjg123@163.com。 |
|
|
|